1 文章起源
最近工作很忙,迟迟没产出新文章,特来补上。虽说vue3已经正式版出现了(现在用最新的脚手架创建一个项目vue的版本就是3.0了),但是现在生态还没完善起来,掘金其他小伙伴已经做了很多vue3的分享,这边我就不做了,当然各位可以先去康康它👉(vue3)。今天的主要成员还是vue2,毕竟现在还是vue2大行其道的时候,本文主要分享我平时写项目之前所做的前置工作,一来方便小伙伴对一些优化配置有个更熟悉的了解,二来你们也可以copy相关配置,三来我记性也不太好后续有需要可以过来抄袭自己的配置😁,首先声明,每一个我都亲自试验过滴。
2 那我们开始了
2.1 新手入门
首先我们得去了解👉VueCli脚手架的安装,熟悉的小伙伴可以直接跳过这一行,然后你可以使用命令行创建一个项目了,温馨提示哈,如果用sass的小伙伴请务必选择dart-sass,这样安装很快的,使用起来和node-sass无差,我唯一记得的区别就是样式穿透dart-sass得这么写
<style lang="scss" scoped>
/*用法1*/
.a{
::v-deep .b {
/* ... */
}
}
/*用法2*/
.a ::v-deep .b {
/* ... */
}
</style>
2.2 选了ESLint的小伙伴可以看这里
说真的,一开始我对Eslint有相当大的恐惧,每次写完一堆红色警告,后来发现,嗯,真香,再后来配置VsCode自动按照相关的Eslint配置自动格式化,爽爆了有没有,当然现在新建的Vue项目的npm脚本也有个lint选项,小伙伴在运行前执行一下也可以达到格式化的效果,这是默认的配置,但是每次执行之前都要去执行lint怪麻烦的,加上我们内部开发有自定义规则呢,所以我们还是得自己动手
首先我们得在项目根目录建立一个 .eslintrc.js 文件,里面配置相关的规则,这边我发出平时我自己用的 👉Elisnt规则 吧,采用的是花裤衩的规则(我很多东西都是从他项目里学来的,感谢大佬),当然想要了解更详细的配置说明可以看这里 👉eslint配置说明
再建立一个 👉.eslintignore 文件,可以设置eslint的忽略文件/文件夹
接下来就是重头戏了,配置我们的VsCode编译器,来达到失去焦点就自动按照相关规则格式化,首先你得安装VsCode插件(eslint,prettier),然后在工作区设置setting.json(建议在工作区配置,毕竟每个项目都有不同的规则吧),添加如下配置
{
"files.autoSave": "onFocusChange",
"editor.codeActionsOnSave": {
"source.fixAll.eslint": true
}
}
然后你就可以重启编译器了,你可以启动项目试试看,随便在js加个分号(自定义规则设定了一句代码尾部不允许有分号,应该不止我一个不喜欢分号吧),保存或者让鼠标在编译区失去焦点,你就会发现自动将分号去除了,当然规则远不止这些,同时对.vue也有相关配置哦,不过以后都不用你操心了,以后你只要按CTRL+S或失去焦点保存就OK了,这样你写出的代码就工工整整,不会多出一粒让你辣眼睛的沙子了
可能你会碰到在VsCode中无法创建.eslintrc.js的情况,你可以直接不在VsCode中创建,直接在项目文件夹创建该文件
2.3 配置环境变量和模式
举个🌰,相信很多小伙伴的请求API的地址大致应该有两个吧,一个是开发过程中用的测试接口,一个是打包上线的正式接口,那么我们好些时候可能打包的时候会忘记替换接口怎么办呢,虽然很多时候只需要Nginx反向代理一下就好了,但是会出现在这个问题,假设测试请求地址是 http://127.0.0.1:4000/a,正式请求地址是 http://127.0.0.1:4000/a/b,配置Nginx的人只代理了 http://127.0.0.1:4000/a,那正式环境就GG了,请求不到b啊,当然这是不专业情况,专业的都没问题的,本次就来处理碰到不专业的同事该怎么解决问题。前面只是个🌰,配置环境变量和模式还是可以干很多事情的
首先我们得去了解 👉环境变量和模式 是怎么给理解的以及如何配置及注意哪些细节 创建几个env文件(当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创建多个)
.env.dev # 只在开发环境中被载入
# 以下是 .env.dev 里面的内容
NODE_ENV = development # 指定执行环境
ENV = 'dev' # 指定执行脚本的 mode
VUE_APP_BASE_API = 'http://127.0.0.1:4000/a' # 指定请求的接口
.env.build_test # 只在打包测试环境被载入
# 以下是 .env.build_test 里面的内容
NODE_ENV = production
ENV = 'build_test'
VUE_APP_BASE_API = 'http://127.0.0.1:4000/a'
.env.build_prod # 只在打包正式环境被载入
# 以下是 .env.build_prod 里面的内容
NODE_ENV = production
ENV = 'build_prod'
VUE_APP_BASE_API = 'http://127.0.0.1:4000/a/b'
配置我们的package.json的执行脚本
"scripts": {
"serve": "vue-cli-service serve --mode dev",
"build:test": "vue-cli-service build --mode build_test",
"build:prod": "vue-cli-service build --mode build_prod"
}
当我们执行 yarn serve / npm run serve 就会使用到 .env.dev 里面的配置了,执行其他的也是如此,然后我们可以在axios或者fetch配置请求的前缀了,请注意,在客户端侧代码中使用环境变量(如我们的请求地址),只有以 VUE_APP_ 开头的变量才可以被读取到,这些都是文档中明确说明的
import axios from "axios";
const service = axios.create({
// 当前可以在此处访问到.env*文件的 VUE_APP_BASE_API
baseURL: process.env.VUE_APP_BASE_API
});
2.4 配置vue.config.js做一些配置和优化
本次只针对脚手架3和脚手架4进行配置,不对2进行配置,对于这一章节,说实在的,好多小伙伴分享的很不详细啊,大都时候只说用啥插件,但是并没有写出具体代码,这个插件该怎么用,放在哪个位置,都不说的,对新手很不方便的
在项目根目录创建 vue.config.js 文件,就可以在里面进行相关配置了,当然,这只是简单的配置
module.exports = {
/**
*如果您打算在子路径下部署站点,则需要设置publicPath,
*例如GitHub Pages。 如果您打算将网站部署到https://foo.github.io/bar/,
*然后publicPath应该设置为“ / bar /”。
*在大多数情况下,请使用'/'!
*详细信息:https://cli.vuejs.org/config/#publicpath
* /
publicPath: "./", // 静态资源访问
outputDir: "dist", // 打包输出路径
productionSourceMap: false, // 是否生成SourceMap文件定位错误(文件会比较多影响性能建议取消)
// 配置开发环境的代理用来解决跨域情况,注意 devServer 只在开发环境有效,打包以后出现的跨域情况可由后端和nginx反向代理解决
devServer: {
port: 4000,
proxy: {
"/": {
target: process.env.VUE_APP_BASE_API,
pathRewrite: {
"^/": "/"
}
}
}
}
}
2.4.1 在 configureWebpack 和 chainWebpack 中进行相关的配置
当然对于这两者的区别以及模式,可以去👉官方文档查看。
首先对于常用的路径我想你不希望看到组件很深的时候需要用到某个资源就出现 ../../../utils/index.js 这种情况吧,所以我们可以配置 configureWebpack 中的alias,以后访问只需要 @/utils/index.js 替代了,可以这么说,此时的 '../../../ === @',是不是很赏心悦目
// 在 module.exports 导出对象中
configureWebpack:{
resolve: {
alias: {
'@': path.join(__dirname, 'src')
}
}
}
应该很多人不太习惯debug吧,大都是console满天飞,如果我们要解决打包以后消除项目中的 console,总不能一个个去找一个个删,那得多累人啊,万一以后还要用,又得加,多麻烦啊,所以我们要用上我们的插件了 terser-webpack-plugin,这样你在线上看不到console了
// yarn add terser-webpack-plugin -D
const TerserPlugin = require('terser-webpack-plugin');
// 在 module.exports 导出对象中
configureWebpack:{
optimization: {
minimizer: [
new TerserPlugin({
terserOptions: {
ecma: undefined,
warnings: false,
parse: {},
compress: {
drop_console: true,
drop_debugger: false,
pure_funcs: ['console.log'] // 移除console
}
}
})
]
}
}
对于Gzip压缩大概都不陌生,但是在nginx中配置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得在我们自己项目中加上这个,打包的时候对项目进行gzip压缩,配合nginx的gzip,在线上环境的时候大大提升资源加载速度,那就摆出我们的二号插件吧 compression-webpack-plugin ,在这里我们就需要判断啥环境使用该插件了
// yarn add compression-webpack-plugin -D
const CompressionPlugin = require('compression-webpack-plugin');
const plugins = []
if(process.env.NODE_ENV === 'production'){
plugins.push(new CompressionPlugin({
test: /\.js$|\.html$|\.css/, // 对识别到的文件进行压缩
threshold: 10240, //对超过10k的数据压缩
deleteOriginalAssets: false //不删除源文件,如果nginx开启了gzip可以删除
}))
}
// 在 module.exports 导出对象中
configureWebpack:{
// 在此引入
plugins:plugins
}
说真的,这个插件相当的有用,真的,gzip显著的提升了资源加载速度,怎么说来着,在公司的用作测试环境的土豆服务器上访问未开启gizp的项目,出现首屏的时间我足足等了40多s,但是开启了只需要9s,9s啊,快了好多好多了
接下来我们在 chainWebpack 中进行更细粒的配置,接下来在下方贴上配置
chainWebpack(config) {
// 可以提高第一个屏幕的速度,建议打开预加载,这句话使上面的9s的加载速度降低至7s,虽然不高,但是蚊子再小也是肉
config.plugin('preload').tap(() => [
{
rel: 'preload',
fileBlacklist: [/\.map$/, /hot-update\.js$/, /runtime\..*\.js$/],
include: 'initial'
}
])
//当页面很多时,它将导致太多无意义的请求
config.plugins.delete('prefetch')
config
.when(process.env.NODE_ENV !== 'development',
config => {
// 只打包第三方的依赖
config
.plugin('ScriptExtHtmlWebpackPlugin')
.after('html')
.use('script-ext-html-webpack-plugin', [{
inline: /runtime\..*\.js$/
}])
.end()
config
// 使用optimization.splitChunks配置选项之后,可以移除重复的依赖模块。需要注意的是,插件将一些第三方模块分离到单独的块,减小了代码的体积,可以查看dist文件中文件块的体积
.optimization.splitChunks({
chunks: 'all',
cacheGroups: {
libs: {
name: 'chunk-libs',
test: /[\\/]node_modules[\\/]/,
priority: 10,
chunks: 'initial'
},
antdUI: {
name: 'chunk-antdUI', // 我这边用的antdv 将antdv切割成一个包
priority: 20,
test: /[\\/]node_modules[\\/]_?ant-design-vue(.*)/
}
}
})
// https:// webpack.js.org/configuration/optimization/#optimizationruntimechunk
config.optimization.runtimeChunk('single')
}
)
}
以上就是我们对vue的一些打包优化了,说真的,这地方比较坎坷,毕竟我对webpack具体配置不熟悉,只记得概念,加上好多文章写的比较浅,真正动手处处报错,不过好在都解决了,也学到了不少
2.5 优化一下目录结构和文件的命名
说真的,目录结构这东西,一开始就要设计好,否则后面一团糟,我们应该谨记 是什么就做什么理念,比如 看到views就知道是视图文件夹,看到utils就知道这是放工具库的文件夹,并且取名字要有意义的,如果你实在理屈词穷了,让 👉codelf来帮你取名字好了
有些小伙伴(我)强迫症的想删除 node_modules 重新安装依赖的,可是在win10中删除这个老是报权限啊啥的且删除要好久,估计很闹心吧,虽然有很多方法可以删除,但我推荐最简单的,全局安装 rimraf 插件就好了,在根目录执行 rimraf node_modules,刷的一下子就删除了。这个也是可以写在package.json的执行脚本中的
3 完结撒花了
简简单单的告一段落了,本文着重讲在正式写项目前的一些准备,对于写代码里面的优化就可以参考其他小伙伴的文章啦,虽然文章不是很深入,但是我觉得很清晰,能让更多的新人小伙伴看懂
最后感谢各位小伙伴的品尝,下方贴出我已经准备好的代码,内含有一些参考代码和一些配置好的vue.config.js ,小伙伴要开启新项目的话这个是个很不错的选择呢
做最出色的时间管理者,也就是时间的主人。 ——我说的
版权声明: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 柠檬💫不酸 原文链接:https://juejin.im/post/6866656374407823368